近日,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课程开启新一轮报名通道。与前几次类似,许多课程被“秒光”。从其火爆程度,不难看出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以及对于美育的高度热情,也不难看出文化艺术在这片沃土上的盎然生机,以及由文艺供求触达市场、提升消费的巨大潜力。
其实,换一个视角,我们还能看到,一堂小小的夜校课,折射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。
夜校课程之所以如此抢手,一个重要原因是,内容不局限于音乐、舞蹈、书画等狭义的、传统的艺术门类。香囊、刺绣、线带编织等非遗项目,帮助“都市丽人”们荡涤“班味”;小语种、文物鉴赏、社会心理学等进阶课程,帮助“打工人”们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。这些新兴课程分类细、名目小,精准切中某些人群的需求痛点,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。
这里体现的是城市治理的“颗粒度”。保持工作的“细颗粒度”,是一种态度,也是一种能力。
新近启用的外滩FTC大楼外,建起一间外摆位咖啡厅。在高楼林立、街巷狭窄的外滩区域,这个外摆位可谓打破常规。从0到1的背后,有市区两级在制度层面的推动,也有职能部门不止一次的勘察调研。在上海的城市版图上,这个外摆位只能算是颗粒。但是在上海,像这样闪闪发光的“颗粒”有很多,而且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,随着“绣花功夫”的不断精进,这样的“颗粒”会越来越多,“颗粒度”也会越来越小。
“颗粒”小不小,最直观的表现是受众的获得感强不强。老年人能不能上夜校?安排!今年,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首次推出中老年班,开设20多门面向银发族的课程。经常加班加点的打工人,能不能上课?安排!市民艺术日校即将推出,“午间一小时”项目针对上班族时间碎片化的特点。这些动态更新、精准定位的课表、时间表,从何而来?就是通过一次次座谈、一张张问卷,以市民的感受为出发点,问需于民,问计于民。
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,同样要以群众的“感受度”为标尺。参与个体的感受愈深,整体的“参与度”也就水涨船高。
2025年下半年“乐·上海”服务消费券发放在即,发放模式再度进行优化。比如增设文化消费券,又如电影券对接餐饮、旅游,推动跨领域联动。这些“新玩法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,而是根据此前多轮发放的经验,结合消费者的使用体验,经过反复调整得出的,其宗旨是让财政资金有效地转化为消费金,让市民群众切身地感受到下单的实惠,感受到政策的力度。
回到市民艺术夜校,这里的师资有专业人士,也有业余爱好者,有年轻人,也有老年人,有本地市民,也有外国友人。对于授课者来说,备课工作量不小,课时费却低于市场化机构,是什么支撑他们积极参与?很多人都提到一个词——情怀。
与志同道合者分享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,在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平台上贡献智慧所带来的归属感,是授课者们的情怀源泉。
一座城市,不仅要有高度,更要有温度。城市的温度,不仅外显于市民艺术夜校的灯火、咖啡座的外摆、消费券的发放,更内蕴于每一项政策措施的颗粒度、每一件民生实事的参与度、每一个服务对象的感受度。
道正网配资-道正网配资官网-怎么配资炒股平台网址-推荐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