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宝匠原创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~
“丝簪弯于鬓,镜中花自媚。”
从新石器古朴的骨笄到明清美轮美奂的点翠凤簪,一支簪,绾起三千青丝,也绾住了华夏五千年的审美密码。
当然,古代的簪,除了用来演绎发髻的风情万种,还具有实用性。
比如,汉代海昏侯墓中曾出土能够用来书写的簪子,魏晋时期流行能够清理耳朵的耳挖簪,福州地区曾出现能杀敌防身的三条簪......
(相关阅读:)
而今天,J先生要给小伙伴们介绍的是一种能够预防中暑,曾在明清流行一时,堪称首饰界“黑科技”的气通簪!
会“呼吸”的簪子
簪子竟能防中暑?!
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,但的确是老祖宗深奥智慧最直接的体现。
在古代,古人遵从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可毁伤”的古训,认为头发与皮肤皆源于父母,不可随意剪舍。
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古人对待自己的头发可谓小心翼翼、倍加呵护,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,无论男女,皆留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。
为了方便与美观,男子常将长发束于头顶,并用发带或束发冠固定,造型干练、洒脱;而女子则将长发挽成千姿百态的发髻,并以簪、钗等华丽的头饰进行点缀,演绎别样风情。
春、秋、冬季天气凉爽,厚重的发髻并未给人们带来不适,反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。
唯独到了夏天,天气炎热,原本显得优雅得体的发髻仿佛成了累赘,大量的热量汇集在头顶,无法及时散去,让人燥热难耐。
在这种背景下,簪柄镂空、有通气功能的气通簪,应运而生。
气通簪,又称“通簪”,宫廷版用料奢侈,常选用金银、象牙、翡翠、玛瑙、鹿角、玉石等贵重材质,并将花丝、点翠、錾刻等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融入其中,造型精致繁复,华丽夸张。
元代《农书·农器图谱》中写道:通簪,贯发虚簪也,一名气筒。以鹿角梢尖作之,长可三寸余。筒之周围,横穿小窍数处,使其相通,故曰通簪也。
相比于宫廷版奢华的外表,民间的气通簪则更加注重实用性。
它常以鹿角、竹木、翎管等方便获取的材质制作而成,簪柄中空,将其横向插入,空气便可通过簪子在发髻间自由流通,通风散热,堪称防暑降温神器。
早在宋朝时,气通簪便已出现,对于佩戴者也并无约束,无论男女,皆可佩戴,但到了清朝,通气簪成为了女子的专用头饰,并流行一时。
清代学者徐珂在《清稗类钞·服饰》中明确记载:\"妇女之饰于首者,光绪初,沪盛行金气通。似簪而中空,两端贯气以达,横于髻中。\"
除了防暑、散热的功能,镂空的设计,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发髻配饰的总重,让古代女性在美丽与舒适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。
博物馆中的气通簪
现如今,佩戴气通簪的女子少之又少,而我们也只能从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,一窥它曾经的华美之姿。
清 累丝金如意气通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下面这只累丝金如意气通簪,是乾隆皇帝婉贵妃的遗物。
簪铤中空,采用镂空技艺雕刻成菱格形,属于通气簪中的基本簪形。
簪首设计成如意的造型,正中间点缀红色一颗尖晶石,四周环绕点翠云纹,最外围用金累丝框出如意轮廓,增添奢华感。
在簪首的背面还刻有金累丝双钱纹和图案寿纹,造型大气端庄,寓意吉祥。
清金累丝龙头如意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
这件清金累丝龙头如意簪,原是清高宗乾隆帝孝仪纯皇后的首饰,后来传给了儿媳孝和睿皇后。
簪铤与上款一样,内中空,外镂空菱格形,但簪首的设计,则繁复了不少。
金累丝镶嵌而成的龙头,口中衔着一颗红尖晶,造型霸气威武,金累丝如意点缀一颗硕大圆润的东珠,与那火红的红尖晶相互映衬,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。
簪首点翠的点缀,进一步增添华丽感与精致感,这款通气簪,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。
银鎏金累丝通气万寿簪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簪铤中空,镂空菱格形,簪首采用点翠工艺刻画出“寿”字,在古代,“寿”字被赋予长寿、健康、幸福等美好寓意,将其点缀在簪子之上,不仅仅是一种装饰,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。
金龙头气通簪 上海博物馆藏
簪首采用累丝工艺编织成龙头的造型,龙头双眼怒目圆睁,散发着威严的光芒。两侧的龙须曲折飘逸,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。
龙角造型独特,线条硬朗,紧紧地靠在簪柄之上,与簪铤融为一体,簪铤以金丝垒结成菱花形网状,这些菱花形排列有序,宛如一片片龙鳞覆盖在龙身上,整枚簪子,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,都堪称一绝。
J先生说: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,簪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首饰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。当然,古代的簪,可不单单只是一件华美的装饰品,除了用来演绎发髻的风情万种,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。除了今天文章中提到的能够防暑的通气簪,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实用性的簪子呢?欢迎留言分享~
注: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可溯源图片,已标明引用出处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删除~
推荐阅读:
“钻石之王”易主了?!珠宝圈隐身富豪GRAFF,身价1000000000...
道正网配资-道正网配资官网-怎么配资炒股平台网址-推荐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